在早期的工作中,我们很难避免经常使用思维导图作为整理工作思路的一种方式,但事实上,思维导图实际上是在变形后进行分类。
为什么分类可以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为什么,在一些早教课程中,一直强调,让孩子在学前,要能熟练运用分类能力。
以思维导图为例,一开始就要区分不同特征的事物,然后明确事物的主次关系,最后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分成一个独立的群体。
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综合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几种能力,最终可以把问题分清,更有利于工作的清晰进行。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呢?
我认为在开始教孩子分类的时候,要让孩子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这样才能为孩子建立一套清晰的分类概念。
这里我推荐,家长可以带孩子去超市,学习分类,超市的产品布局,可以让孩子学习完整的分类标准。
1.根据事物的属性进行分类
这是最基本的分类标准,简单来说就是识别事物最明显的特征,
例如,在超市的新鲜蔬菜区,让孩子们观察哪些是蔬菜类,哪些是水果分类,在这个区域的分类中是否有错误。
2.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分类
这种训练孩子的联想能力,比如在买杯子的周围,一般都会放置属于餐具属性的商品,主要是碗碟、木筷、勺子等。
在让孩子观察之前,家长可以先问孩子,比如:你认为在杯子周围,能找到什么商品,
先给出假设,再验证自己的猜测,以这种方式进行学习,孩子的印象会更深刻。
3.根据事物的不同进行分类
假设以上两种思维方式是正想思维,那么这种分类方式,就是用完全相反的思维,去思考分类。
给出一个对比性很强的依据,比如,让孩子在水产区,找出哪些动物有脚,哪些动物没有脚。
给出一个明显的特征,让孩子根据这个特征进行分类,同时增加兴趣,让孩子同时了解不同的动物,发现事物的特征,这是一种杀死两只鸟的方式。
4.根据事物的多个属性进行分类
前三种分类方法是在只有一个分类标准的情况下进行分类,但事实上,在未来的生活应用中,不仅有一个条件需要分类,这就要求孩子们全面思考。
这种多样的属性分类,可以让孩子从一些简单的方式开始分类,比如:在零食区,找一袋袋的零食,零食的形状是球形零食。
多种特征叠加在一起,让孩子学会全面观察,防止遗漏导致分类结果错误。
分类学习,更需要借用实物,让孩子能够清楚地感知不同事物的共性,从而更快地掌握分类的意义。
思辨绘本/青少英语 任选一门*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