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备案和管理的通知》(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提出学龄儿童培训教育移动应用程序将停止运行。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做好3-6岁学龄儿童的校外培训和管理工作,学龄儿童不得进行在线培训。
学前教育双续到学前教育,纠正学前教育
38岁的雷敏在一家公共机构工作,有一个5岁以上的孩子。为了儿子的认知启蒙,在朋友的推荐下,她下载了一个快乐的启蒙来标记3-6岁的孩子App,设立益智百科、趣味英语等版块,有儿歌、动画等。
雷民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App经常看短片动画,边咯咯笑个不停,有时还在家里模仿短片动画的语言和动作。
面对这款App,雷敏有一些不同。一方面,动画内容给她的儿子带来了快乐,并学会了一些东西;另一方面,孩子显然被吸引住了,每天都要看她的手机很长时间。
针对这种针对学龄儿童的教育移动应用,北京计划全面叫停。
北京市教委2月16日发布征求意见稿,提出学龄儿童培训教育移动应用全部停止运行。
对此,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副所长蔡海龙表示,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后,如何有效缓解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现高质量教育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草案可以看作是学前教育领域双减政策的延续和衔接。
蔡海龙认为,这意味着对学前教育领域的监督正在加强,曾经深受社会化困扰的学前教育领域作为社会福利事业的基本属性正在逐渐回归。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认为,北京的举措符合国家双重减少政策指导,反映了政府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内外学术负担压力,坚决克服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倾向,加强中国保护未成年人特别是学龄儿童的决心。
教育移动应用政策出台,管控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禁止有害危害的问题》App《关于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各地建立校园学习移动应用备案审查制度,禁止包含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和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移动应用进入中小学校园。
这说明了教育App治理的重点是避免有害App进入校园。
2019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规范校外在线培训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实施备案审查制度、加强综合治理等更加明确的监管要求。
8月初,教育部等八个部门针对教育移动应用的快速发展,专门发布了《关于指导和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在建立备案制度的同时,通过加强行业规范,建立协调制度,扩大监管渠道,加强考核问责,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
蔡海龙认为,2019年后,由于越来越多的培训和教育转移到线上,监管教育在线培训的移动应用逐渐成为治理的主要目标。
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国家相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童进行培训。
同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在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工作的同时,各地做好3-6岁学龄儿童和普通高中学生的课外培训和管理工作,不允许对学龄儿童进行在线培训,学龄儿童线下学科(含外语)培训不得以学前班、幼儿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进行。
根据征求意见稿,不仅是针对学龄儿童的学科培训教育App,以及学龄儿童的非学科培训教育App将停止运行。
建立专业机构识别软件,探索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根据草案,北京将加强协调监督,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将领导教育移动应用管理,负责整体协调,接受相关社会投诉,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与相关部门共同管理。
对于征求意见稿设计的协同监管部分,建议从政府严格控制供给侧、家长从用户端做出理性选择两个方面进行细化。
从周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力量,需要充分利用技术带来的优势,避免对教育规律的破坏。未来,我们需要根据互联网环境下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提高教育移动互联网备案的准确性。
我们应该严格控制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在线趋势,提倡和优化学前教育的线下解决方案,鼓励家庭学校合作和社会组织参与,开展更多的线下教育活动。周说,我们还应该加强资源控制,建立专家、经理、家长和其他参与治理委员会,以识别和评估新出现的软件。
蔡海龙认为,草案的实施有两点需要明确: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和其他相关责任主体应充分履行职能,建立协作治理机制,确保政策目标的完全实现;另一方面,建立必要的行业自律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制定和维护行业道德标准和自律公约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建立开发商信用评价、信息通报等奖惩机制,为产业自律机制创造沃土。
思辨绘本/青少英语 任选一门*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