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绘本/青少英语
任选一门*1课时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实现英语学科价值的关键
张伊娜
摘要:本文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为基础,明确了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地位和意义,阐述了文化知识和文化概念的意义,并对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教学和文化意识的塑造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学科价值;文化知识教学
一年初,南京市教研室马黎老师带领研究团队向我要稿。我看了他们的研究计划,有一种欣逢知己的感动,感慨地答应。多年来,我一直认为,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实现英语学科价值的关键,是龙头,也是抓手;是方式,也是目的。事实上,自1998年以来,我对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塑造进行了深入思考。我在《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外语与外语教学》、《江苏教育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等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化教学文章,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问世,学习《课程标准》中关于培养文化意识的思想、要求和相关阐述,引起了极大的共鸣,引发了更多的思考。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地位和意义
首先,我们必须简要讨论一下文化意识的概念。在定义学科的核心素养时,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识,是学生在全球环境中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导向。此外,还强调文化意识反映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因为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高国家认知能力
爱国主义,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学会与人打交道,成长为具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这个概念的定义简明扼要,向我们传达了以下三个关键信息:(1)文化意识的意义不局限于目的语文化,而是强调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并重。(2)文化意识始于跨文化认知,但不仅仅是接受性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而是强调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互动。(3)虽然叫观念,但并不是停留在意识层面,而是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进阶和总和,是人格的重塑。
最初,《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概念的定义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鲜明的时代性和相当的合理性,确定了文化意识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体现了英语教学的核心价值,是推动基础英语教育从学科知识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的重要举措。
二、思考文化知识教学
虽然教外语必须教文化的概念长期以来已经成为外语教学领域的共识,但根据我的观察,许多一线教师普遍存在以下误解和实践,如:文化教学内容仅限于外国文化知识;文化教学目标仅在于接受和语言使用;文化教学水平仅在于了解孤立的文化事实;文化教学方法主要是解释和灌输等。这样,文化意识的培养就很难进入日常课堂,而不是成为高冷概念的存在;或者把英语课堂变成外国文化专题讲座。
我认为上述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线教师缺乏对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解,导致对明确的文化知识的过度依赖。我觉得文化意识的概念是虚幻的,文化知识的教学是一个有形的起点。
的确,文化知识的塑造离不开文化知识的学习。《课程标准》指出,文化知识是指中外文化知识,是学生在学习语言活动中理解文化遗产、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的前提。根据《课程标准》的定义,文化知识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主要包括饮食、服装、建筑、交通等。,以及相关的创造和发明;精神方面主要包括哲学、科学、教育、历史、文学和艺术,以及价值观、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社会规则和习俗。
其次,各国文化知识可以细分为有形和无形。前者是指食品、服装、建筑、交通等物质文化,后者包括价值观、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社会规则和风俗习惯。对于前者,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定位为理解和欣赏,帮助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对于价值观、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社会规则、风俗习惯等无形文化知识的教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教学中感知中外文化的异同,树立人类命运的共同意识和多元文化观念,产生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探索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分析比较,增强对中外文化的理解;丰富审美情趣,培养文化判断能力,增强认同和吸收优秀文化的能力,将中外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事实上,无形文化知识的教学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教学。它是外语教学中最复杂、最微妙的部分,也是最具挑战性、最能体现外语学科价值的部分。首先,这部分文化知识通常是无形的,隐藏在其他文化知识中。教师需要自己去发现和探索,这对教师自身的文化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这部分文化知识教学也是外语学科的独特价值所在。从中外文化融合的角度和更科学的文化观念,引导学生产生满足中国国家利益、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
三、思考文化意识的培养
《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目标的描述如下:获取文化知识,了解文化遗产,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髓,产生正确的人生观,增强文化自信,具有良好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提升品格,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句话不仅定位了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也提示了实现目标的途径;得到、理解、比较和吸收四个动词的层层使用,不仅是对路径的暗示,也揭示了文化意识产生过程中的先进性,也成为教师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教学指南和策略。对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实践教学,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希望对一线外语教师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
1.文化知识的获取不局限于教材中外来文化知识的明确学习
首先,我们应该澄清一个概念,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我有你,你有我。因此,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知识内容远远大于明确的文化知识介绍。教师应善于在课程内容中发现、探索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如文本内容、词汇文化遗产和语法结构,并在语言教学中学习文化知识,而不是其中一个环节。
例如,在英语世界中使用的阳历中,一月属于冬季,而我们的农历正月已经进入春季,这是否是排名差异的原因?此外,春、夏、秋、冬藏是自然界万物复苏的规律性特征。春、夏、秋、冬的安排正好体现了中华民族内向、含蓄的特点,春、冬、夏、秋的安排符合英国人民积极进取的精神气质。总之,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有语言就有文化,词汇和语法也是文化因素的重要媒介。空间限制,让作者另行阐述。
2.如果对文化现象不满意,就要引导学生探究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增强对中外文化的理解
例如,作为英语民族的民俗文化,许多基础英语教材在节日主题中都有圣诞节和万圣节的内容。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这两个节日的基本信息和庆祝方式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节日的起源以及相关的故事和传说,并将其与类似的中国春节和中原节进行比较,发现中外节日文化的异同,探索其投射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对于探索文化现象的原因,请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用老师的解释代替学生的探索;(2)不要过分追求答案的准确性;(3)不要追求答案的独特性;(4)探索的主要价值在于探索过程,而不是终端结果。
3.不要盲目接受和模仿文化行为,鼓励学生理性思考目地接受和模仿文化行为
曾经有一个经典的文化教学案例:一个中国女孩问一个老年白人女性How old are you?,白人妇女把手指放在嘴上,回答:It’s a secret.在与英美人士交谈时,老师会告诉学生不要问对方的年龄,因为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在我国,年轻人在看望老人的时候,往往会互相询问对方的长寿程度,而老人则会高兴而自豪地给予自己的真实年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很少有教师鼓励学生理性思考和质疑这种文化现象的价值,盲目地让学生盲目地接受和模仿外国文化行为,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和宽容的文化态度,也不利于引导学生建立文化信心。
4.不满足于简单表达文化事物,要注意了解其文化底蕴,讲好中国故事
《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英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既符合国家利益,又是个人未来发展的需要。然而,我注意到,在处理教材中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时,教师的课程目标模糊,教学重点不突出,这不仅仅是对春节、舞龙、中国结等中国文化特色事物生动而肤浅的介绍和展示,也是中国事物与英语词汇的简单对应。在这里,我建议在英语课堂上教授中国文化内容,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索习惯事物中所包含的文化遗产,努力培养学生用英语清晰、内容清晰、深入地讲述熟悉的中国事物的能力,在探索和叙述中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
(2018年第于2018年第4期江苏教育)
思辨绘本/青少英语
任选一门*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