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绘本/青少英语
任选一门*1课时
2021年6月9日,王品贤院士正式进入视频平台。同一天,他发布了第一个视频——我60岁以后才取得成果,我们要把中国的海洋钻探做到国际前列!
作为中国海洋科学的领军人物,王平先院士一生研究海洋,经历了中国海洋科学研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无数显著成就。
王品贤出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经历了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等历史变迁。他能更深刻地理解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关系。为国家做事一直是他的坚定信念。
2011年,中国南海深度计划启动。王品贤担任指导专家组组长。经过30个国家实验室8年的努力,他赢得了中国在南海海底探索的主动权。在过去的八年里,他实现了四次海洋钻探和三次深度潜水。82岁时,他在9天内连续三次潜水到1400多米深的海底。
中国深海科技起步太晚,南海深海一直是西方国家的研究领域。20多年来,王品贤院士一直在争分夺秒。他希望中国能成为南海研究的大师。他认为,我们的进步是世界上最快的,南海深度计划的成功就是证明。
在王平先院士讲述的一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海洋研究地位:有一次,在日本的一次国际会议上,由于航班原因,他不得不提前离开。结果,主持人澳大利亚代表表示,不要先走,你必须留下13亿人的建议。这使得王平先院士意识到,中国在海洋地质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是不同的,现在变得非常重要。
现在,王品贤已经86岁了,但他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说,去年,他告诉妻子,他将努力工作五年,做三件事:把我的《科学与文化》课的内容写成两本书,继续在南海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写自传。
在王品贤的世界里,海洋是广阔而神秘的,海洋科学是有趣而有用的,应该普及和传承。2021年,为了方便科普和海洋知识,与年轻人交谈,王品贤成为了一个视频平台UP主啊,他的课程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很快就吸引了数百万粉丝。我喜欢和年轻人交流。我希望我的经验和想法能影响更多的年轻人。
能够在三十多层楼的苏联学习,就像一场梦
王品贤:我1953年毕业于上海格致中学,1955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当时出国的机会不多,主要去的地方是留在苏州。但是,你能不能留在苏州不是你的选择,也不是你自己的注册。领导会直接问你愿不愿意去。当然,没有人会不愿意去。
王品贤: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到处都有机会留在苏联,但总体上名额不多,需要严格选择。当时,它是在各种学校中选择的,特别是在老城区的东北部和老解放区。上海的地方相对较少。我记得当时格致中学的名额很少。
1953年,我当选为苏联候选人。那一年我17岁。当时有两个选择标准。首先,我通过了政治考试。这方面的要求相对严格。如果我有海外关系,那是不允许的。第二,将有一个考试。然而,苏联的考试内容并不多。我很早就参加了考试。因此,当时我没有参加正式的高考。当我们面对高考时,我在上海图书馆读小说。
王品贤:在我去苏联之前,我在俄罗斯的特殊班(也被称为苏联预备班)呆了两年。一方面,在此期间,我们需要学习俄罗斯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另一方面,干部会在这个时候对我们进行严格的背景调查。当我们在俄罗斯上课时,我们会拉一块白布去看电影。当时,莫斯科大学基本上是苏联的标志性地方,有30多层楼高。在这样的地方学习就像一场梦。
王品贤:我们坐了10多天的专列。虽然花了很长时间,但每个人都很兴奋。当我去那里的时候,那是苏联的黄金时代。当我看到那些神奇的建筑和社会面貌时,我感觉自己就像上了天堂。我们的住宿条件也很好,两个人在一个房间里,这是我们以前从未经历过的。
我们班很厉害,十几个学生中有三个中国院士和一个俄罗斯院士。
王品贤:当时,我们的课程安排得很好。每天大约有八节课,周六也有一节课。有些课不在一栋楼里,所以我们必须上课。学校没有午餐时间。它经常在中午20分钟买面包,然后跑到教室。
我的基础和语言都很好。因此,我在学习上没有困难,而且精力充沛。我会找点事做。虽然课业很重,但我不怕累。当时,苏联的男孩也有一门军事课。外国学生不需要参加,但我仍然坚持参加。考试时,老师问我:你是哪个国家的公民?我说:我是中国人。他说中国学生不必参加考试。
王品贤:事实上,我想在高中学习文科。当时,我很佩服我的语文老师徐志兴。他曾对我的作文给予高度评价。因此,我在高考时填写的三名志愿者都是文科(当时我已经报名参加大学考试,但后来因为我留在苏联而没有参加高考)。回想起来,第一个志愿者可能是历史,第二个是中文,第三个是政治。
留在苏州后,我换了理科专业,因为我必须在苏联学习理工科。我填写了三名科学和工程志愿者,包括拖拉机制造和其他专业。因为当时看苏联电影的时候,我觉得制造拖拉机特别出色,所以我也希望制造拖拉机。我的第三个志愿者是地质学。后来,我被分配到地质学专业。
莫斯科大学的学制为5年。从地质学到三年级,我们需要细分专业。我们被指定学习古生物学。我是古生物学班的班长。班上只有十几个人。中国人比苏联人多,还有一个来自阿尔巴尼亚的学生。我们班很有权势。有十几名学生,然后是三名中国院士和一名俄罗斯院士。
所以,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无论是高考还是留在苏州,都要考虑为我国做点什么,那时这种信念是非常强烈的。
王品贤:我去过那里三次,最后一次是2017年。这次去莫斯科大学,感觉没那么高。和我在白布屏幕上看到的莫斯科大学不一样,因为我们国家的高楼多。
说10次不如做一次,我要给他们做。
王品先:海洋地质是后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当我去莫斯科大学时,我没有海洋地质学专业。1958年,我国掀起了全体员工寻找矿山的热潮。上海没有地方寻找矿山,所以我想为海洋地质专业做准备,但没有人知道什么是海洋采矿,也没有这种情况。
1960年,我从莫斯科大学古生物学专业毕业回国后,在分配工作志愿书的去向栏里只填了一个地方——西藏。这样写的不是思想如何进步,而是听了当时苏联一位85岁的教授的话。小时候,老教授在伦敦博物馆见过西藏化石,太美了,他建议我一定要去西藏。之后,我被分配回上海,被分配到华东师范大学,参加海洋地质专业,这是地理系正在准备的。一开始这是一个全新的方向,虽然华师大地理系甚至没有一个小舢板。再加上当时是困难时期,连出差都没有条件,更谈不上出海。20世纪60年代末,大学教师主要参加各种政治运动。1969年参加农村劳动时,听说上海设立了海洋石油勘探627工程,正好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我们的几青年教师给主办学校的工军宣传队发了一封信。 建议招收海洋地质学生。第一批学生于1970年获准入学。
根据国家计委地质局的通知,1972年,中国师范大学的海洋地质部队被入同济大学。现在回想起来,同舟共济是海洋产业中最适用的,而同济大学的校徽图案就是一叶三桨,也是海洋学科最好的标志。但当时,同济与海洋无关。经过几年的建设,海洋地质系于1975年在同济大学成立。多年来,中国的海洋石油勘探正在开始。我们参与了南海和黄海最早的石油勘探样本分析,并通过与工业部门的合作,开始了海洋地质勘探。
不过,当时真的想了解海洋地质,也一定要去国际。1978年,我参加了中国海洋石油科技代表团赴欧美考察。在法国呆了两个星期,在美国呆了六个星期,我主要参观了国际石油公司的研究机构和著名大学的地质系。两个月的交流让我大开眼界,发现国外的大石油公司都在走向海洋,地质科学的学术前沿也在海洋中。也就是说,从那时起,我开始了解海洋的必要性,海洋地质专业应该密切关注研究。此外,从1981年到1982年,我获得了德国联邦政府的洪堡奖学金,并与德国海洋科学中心基尔大学合作学习,为我回国推动海洋探索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深海科学。
我82岁的时候潜水,这也是对一些年轻同龄人的无声指责。中国和西方很不一样。我们著名的学者通常不去前线,让学生去,成为院士后上船的次数更少。一些教授应该出海做研究,他们应该此,他们出于各种原因呆在家里。
但是我也没有和他们争论,说10次比做一次好,我就给你做个样子。
我认为现在学生最大的问题是思维不活跃,没有人敢自己思考。
王品贤:我认为现在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他们的思想不活跃。当我在苏联时,我仍然充满了教学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将缺乏质疑精神,这是我后来在与美国和法国的交流中逐渐感受到的。我记得1960年我回到中国后,有一段时间我不明白为什么每个人在会议上都说同样的话。后来,领导问我:为什么奇怪?
事实上,这是中国科技界的关键,没有人敢自己想问题。
因此,当我在同济大学任教时,我提出了学生思维不活跃的问题,但没有效果。后来,我开设了一门关于科学和文化的课程。事实上,这是一些积极思考的问题。学生们特别喜欢科学是如何产生的,中国文化的亮点在哪里,中国人如何在科学上创新。
王品贤:我认为如果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给他什么奖牌和荣誉是空的。将来,谁还记得谁获得了什么奖项?然而,一个人的社会影响一直存在。在这个时候,人气可以派上用场。人气可以用来换取金钱或社会影响。我想改变后者。
今后我要做三件事:完成两本书,继续南海科学突破,写自传
王品先:去年85岁的时候,我跟妻子说,我要再干五年,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把我班上的内容写成两本书。第一个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科学,即将出版;另一个是从科学的角度看文化,谈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这可能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很难。我需要学习很多历史和文化知识。
第二件事是我在南海的科学研究中取得的一些突破,要把这些突破写成文章或书籍,这个突破并不是一般的突破。目前,我正在主持中国科学院和基金委地球科学部的战略研究项目,几位院士正在和我一起做。我提出的是促进中国学派的形成。自然科学具有普遍性,但它是在欧洲建立的。因此,自然科学,特别是地球科学和宏观生物学,是区域性的。因为没有人有能力持有整个地球进行研究,他必须从某个地区开始,所以它不可避免地是片面的。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做自己的题目,而不仅仅是跟随别人。我有几个重要的观点,准备把它们写成文章或书籍,这不能只写中文。
第三件事,我要写我的自传,中国几代人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付出了血汗的代价, 只是为了今天的进步,但是我们缺乏反思。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的教训。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值得回顾和反思,希望对后代有所教育。
王品贤:每年在同济大学新生的演讲中,我都会强调真理这个词。说实话,说你自己的话。如果你在学校呆了四年,你会学习陈词滥调和谎言,你会浪费你在学校的时间。我非常钦佩陶行知所说的话,成千上万的人教导人们寻求真理,成千上万的人学习成为真实的人。
我曾经在同济大学宿舍写过两句话:德育崇尚信仰,科学注重怀疑,德育崇尚信仰没有问题,但科学始于怀疑。如果你翻译这句话,你应该独立思考。我认为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些教训对后代来说是有意义的。
人物简介
著名的海洋地理学家王品贤。1936年出生于上海,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1999年,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第一次海洋钻探航程完成(ODP184航次),实现中国水域大洋钻探零突破。
思辨绘本/青少英语
任选一门*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