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阅读,无意间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学生问季羡林,“做学问可有捷径?我的论文实在憋不出来了。”季羡林呵呵笑了:“论文岂是憋出来的?” 然后说了一句,“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
阅罢,不禁为季老的诙谐幽默所感染;直白的语言,却蕴含深刻的道理。能把深刻的人生哲理用简单的生活语言描述出来,堪称大师。正所谓“大道至简”,没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是无法“点石成金”的。
道理没错,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还需要因时制宜;需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段,进行适当地调整。一般而言,初高中以上的孩子,可以通过大量输入的方式,达到一种强化训练的效果。比如背诵,比如同传训练,这种模式的训练效果,肯定会优于漫不经心的阅读。但是,对于幼儿来说,这种方法不免枯燥乏味,影响孩子学语言的兴趣。
01
少量输入
根据儿童的心智发展和成长规律,我们发现,婴幼儿的注意力保持时间只有5--10分钟,小学生时间略长一些,但也 不超过20分钟。所以,对于幼儿园小朋友和小学生的授课,不易使用“填鸭式教育”,当孩子的注意力已经分散了时候,你还在台上“口吐白沫”,也难怪孩子们昏昏欲睡了。
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初级儿童英文读物大都是七、八页内容,幼儿动画短片,通常时长也就5分钟左右。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为了迎合幼儿的成长特性的。
少即是多,慢就是快。每次少量输入,也考虑到了孩子的接受能力。虽然说,小孩天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对于未知的世界,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每次输入的内容过多,从表面上看,仿佛学到了许多东西,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接受和理解。
欲速则不达。每次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战后,日本全国提倡“每天改善1%”, 凭借这一举措的实施,日本一度登上了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宝座。这一事实足以说明,只要每日进步一点点,就会产生难以想象的惊人力量。
02
多次重复
正是因为幼儿的注意时间有限,所以我们每次亲子阅读的输入量要尽可能少一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减少单次输入量的同时,必须增加重复的次数。即同一个故事,反复朗读,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故事内容。
减少输入数量,提高输入频率(do little, but often.),可以有效解决孩子专注时间有限、理解能力滞后的问题,符合大脑发育的阶段特征。与成年人不同的是,成年人需要通过扩大阅读量,来拓宽眼界。儿童的人生经历有限,只需要专注于几本书,经过多次重复,自然成诵,多了反而记不住。有了几本熟读的基础,孩子的语言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就会逐渐提升。与此同时,他的大脑发育水平,也在不断增加,理解能力也在日益增强。
反观儿童中文的启蒙过程,也遵循这一规律,即少量输入,多次重复。苗苗小的时候,我只买过《中华神话故事》、《弟子规》、《三字经》等书,每次读上几分钟,因为重复的遍数多了,她就自己可以全文背诵了。这个案例,也从侧面佐证了 听力输入对于记忆的重要性。
因此,在幼儿时期,大声为孩子朗读故事,比急急忙忙教孩子认字更重要。这一点,苗爸在之前推荐的《朗读手册》(The Read-Aloud Handbook)的文章里,有关详细的介绍。
贪多嚼不烂,反复诵读一部经典,胜过囫囵吞枣阅读10本“快餐式”读物。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故事,虽然时过千年,但其智慧震古烁今,依然闪烁着现实意义。
03
循序渐进
如果说"抓住规律,少食多餐" 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那么,循序渐进地规划,则契合“可理解性输入理论”的精髓。
凡事都应该从易到难,然而,依然有父母违背这一自然规律,在为孩子磨耳朵的时候,选材超出了孩子的可理解能力,造成无效输入,白白浪费了宝贵时间,错失了孩子语言(xi)得的“关键期”(critical period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在现实生活中,智商平平如小乌龟的小伙伴,因为长期坚持,日积月累,最终成功逆袭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最后,送给读者一句话,与你共勉:
通过时间积累,建立竞争壁垒。
阅读一篇文章,能有一点收获,就算时间没有浪费。闯荡十年社会,明白一个道理,可谓此生没有虚度。
思辨绘本/青少英语 任选一门*1课时